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孝道想到的 刘瑜

2015-09-09 15:41:51 wen 42

国学大师季羡林“高山仰止”的德行自不必说。在此,我只说说先生的孝道,同样会给人以“景行行止”的感觉。

季羡林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贫苦农民家庭。他很爱自己的母亲,可还没有等到他毕业找到工作来赡养母亲,母亲却已撒手人寰,这使他一直非常遗憾。

 

1946年,季羡林留学德国10年后归来,终于与叔父、婶母和妻子、儿女团聚了。这位婶母是他离家求学后叔父续娶的,很有个性和脾气。季羡林初回,婶母是斜着眼睛看他的。后来,季羡林的叔父去世了,婶母随着季羡林一家由济南迁到北京。季羡林及家人竭尽孝道,使婶母非常满意,对娘家人说:“这一家子人都是很孝顺的。”这其中,有一个重要的秘密,就是季羡林充分肯定婶母的功劳。季羡林在北京大学工作期间,曾给暂住济南的婶母写了一封长信,称婶母是“老季家的功臣”。对此,婶母非常高兴。他见了自己的娘家人,便说季羡林一家人都很尊敬她,爱戴她,亲切地叫她“老祖”。后来,她以90岁的高龄含笑离开人世。

 

读这些资料,我很有感慨,尤其对季羡林充分肯定老人的功劳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家有老人是个宝,家有老人有依靠。但凡老人,只要力所能及,一般总是在操持家务和管待子孙方面不遗余力的,功劳确实很大,付出实在不少。做晚辈的,只要明白这一点,肯定老人的贡献,尊重并孝敬老人,老人再苦再累也是心欢意畅的。正如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所说:“人性中最深刻的东西,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、欣赏和赞美。”老人也是如此。肯定让人满意,欣赏让人知足,赞美让人快乐。反过来心情更愉快,劲头更足,乐意继续付出辛勤的劳动。相反,缺乏孝心的晚辈,看不到老人的贡献,还认为家有老人是负担,是累赘,横竖看不顺眼,老是挑刺儿,这可就伤了老人的心,会让老人很痛苦的。可以说,在数代同堂的大家庭里,凡是家庭和谐的,都是尊重老人的贡献的;反之,凡是家庭矛盾重重、冲突不断的,都与无视老人的贡献有关。

 

有鉴于此,我觉得学一学国学大师季羡林,把老人看做家里的“功臣”,实在是大有裨益的。因为认识一变,态度就会改观,一家人就会和谐相处、其乐融融的。
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
QQ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