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风聚福厚,共赢达成就 小冠阅读完《同情相成 同欲相趋——中裕冠集团中裕冠人的合作观》受益颇多,我们国学之旅第三站,菜根谭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同样也是教导我们要和气生财,谦让共赢。
菜根谭 一、眼前放得宽大,死后恩泽悠长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,使人无不平之叹;身后的恩惠要留流得久,使人有不匮之恩。 【大意】 一个人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要放得宽厚些,只有如此才不致使你身旁的人对你有不平的牢骚;至于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,则要把眼光放得很远,才会使子孙万代永远怀念。 二、路要让一步,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,留一步与人行;滋味浓的,减三分让人尝;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。 【大意】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,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;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,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;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。
于此相同的中孝会思想: 一.谦和随心 做人如水,你高,我便退去,决不淹没你的优点;做人如水,你低,我便涌来,决不暴露你的缺陷;做人如水,你动,我便随行,决不撇下你的孤单;做人如水,你热,我便沸腾,决不妨碍你的热情;做人如水,你冷,我便凝固,决不漠视你的寒冷。 二.知人不必点透,责人不必说尽! 老子说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,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,死而不亡者寿。”意思是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,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。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,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。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,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。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。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。知道看人背后的是智者,习惯从背后看人的是小人。看清楚一个人,心中有数就好了,也不必非点透不可。 有境界,能看远;有肚量,能看宽;有涵养,能自持;有锋芒,能内敛。多一些扪心自问,少一些争执指责。多一些观心自省,少一些挑剔苛责。与人为善,于己为善;与人有路,于己有退。他人有过不究,于人有恩莫念。爱人先爱己,责人先问心。
由此,小冠想说为人处事,应学会尊重他人、体谅他人、理解他人。因为人和人相处久了,难免产生矛盾。如果心怀怨恨,不仅人际关系遭损害,内心也会受折磨。与公司利益违背,与自身健康也背道而驰。既然往事无法挽回,想过舒心的日子,最明智的办法,就是不计前嫌。 孔子曾告诫世人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”我们需要内在的反省,还要有外在的宽容。古训说:“不责人小过,不发人阴私,不念人旧恶,即可养德,又能远害。”得理也饶人,做人有分寸,不计较仇恨,足以消除无穷灾悔。常言道:“终身让路,不失尺寸。”不计较仇恨,不是懦弱和无能,而是智慧和勇气。有句老话说得好:“相逢一笑泯怨仇,度尽余波皆兄弟。”人与人之间,很少有不共戴天的仇。如果不是原则性的大事,得过且过又何妨?耿耿于怀,只会让心里的苦变得更苦;苦苦纠缠,只会让生活的难变得更难。 俗话说:“受人滴水恩,就当涌泉报。”做人要有良心,要懂得知恩感恩。《周易》有云:“施人之事,不记于心;受人之恩,铭记于心。”对别人做了好事,不必放在心上;受了别人的恩惠,要没齿难忘。重情重义的人,感恩生命给予的一切,就会地利人和,积德多福。若是忘恩负义,违反了天道,失去了为人的根本,就会众叛亲离,自食恶果。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,遇事互相包容,彼此理解,才能各自安好。正所谓:“看人短,天下无人可交;看人长,世间一切都可为师。”距离不是问题,相向而行才是关键。